首頁 > 房地新聞

銀行估價低於行情...純粹碰運氣?專家曝門道:是用過去價格推估現在價值

原因一:用「過去」的價格估「現在」的房價

銀行在估價時,主要參考的是過去的「實價登錄」資料。你可以把這想成是銀行在看房子的「歷史成績單」。他們會根據這間房子附近,過去幾個月或一年內成交的類似房屋價格,來估算你現在買的這間房子值多少錢。

問題就出在這裡:房地產市場和股票一樣,價格會隨著時間變動。

當房市快速上漲時,你幾個月前看到的實價登錄價格,已經無法反映現在的實際漲幅。這時,銀行用舊價格來估算,自然就會估得比較低,讓你覺得「估價估不到買價」。

相反地,如果你買的是幾年前的預售屋,等到房子蓋好後才申請房貸,銀行估價時用的會是「現在」的市場價格,這個價格很可能比你當年簽約買的預售屋價格還要高。這時候你就會看到,銀行的估價反而比你的買價還高。

所以,銀行的估價未必能夠反應及時的市況,這就是造成估價與成交價差異的第一個原因。

原因二:銀行鑑價有特殊的「保守」規定

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,銀行估價的目標和我們買房的目標不同。

我們買房:出價太低買不到,而且覺得房子未來會增值,所以願意用「樂觀」的市場價去買。

銀行:最擔心的是客戶未來還不出錢,導致房子需要被法拍。為了確保銀行不會虧錢,他們在估價時會非常「保守」。

這種保守的原則會讓銀行在估價時,把一些東西排除在外,甚至降低估值:

1.增建和裝潢:銀行通常不會把這些額外花費算進估價內。因為這些都是個人的裝潢風格,未來轉賣時不一定會被下一位買家接受,銀行也無法保證法拍時能回收這筆錢。

2.過大或不實用的空間:有些比較嚴謹的銀行,甚至會因為陽台過大、或是公設比過高,而降低估值。這是因為這些空間對銀行來說,不一定能創造實際價值,反而可能增加風險。

因此我們可以說,銀行的房貸估價並不是一個「玄學」,而是一個兼顧「歷史數據」與「風險控管」的專業評估。

銀行估的價格,是為了確保在最壞的情況下,也就是客戶不還錢被法拍,銀行依然能足額拿回借出去的錢。這是它們最主要的目的。

資料來源